2018年3月4日 星期日

兩岸薪資到底差距在哪?

恰好前幾天和Line manager討論薪酬規劃,覺得有幾點也許可以讓想來對岸發展的人一些參考,不過最後還是要看公司規定和個人談薪資技巧。在台灣我都是在生技產業類的中小企業工作,所以分享的觀點也多從這方面。提到的狀況都是指local hire,如果是台灣公司指派過來的就不在這個分享範圍。一般來說, 薪資趨勢為外企優於陸資優於台資

1. 稅務優惠: 台灣人在陸工作是算外國人身分,所以要辦工作證,也享有外籍稅務優惠。但是優惠不見得每個人都拿得到,而且數字差異也很大(每月從一千到數萬人民幣),這要和公司談或看公司制度,高階人才通常是沒有問題的。
    大陸所得稅很重,比台灣高很多,一萬人民幣就適用25%稅率,一般中高階都是至少30%稅率,到手能有80%就要偷笑了(我都沒有......哭哭)薪資入袋時就會全部扣光光(完全不用擔心報稅問題...好貼心 :p),所以有稅務優惠是可能多拿10%。優惠部分不算為薪資的一部分,免稅的條件是要提供可被同意品項的發票。

2. 年終獎金: 台灣基本上大部分公司都會在過年前發年終讓大家包紅包,但是大陸不一定,我任職的兩家都沒有所謂的年終。有些外企有第13個月薪水的制度,也就是如果該年12/31仍在職,除了會領到12月份的薪資外,還會領到第13個月的薪資。這第13個月是根據該年在職比例領取的,所以也可以把第13個月想成台灣的年終。但是我更以為這是承諾一年會有13薪的概念,然後對於績效獎金也是有影響的,因為13薪或12會是績效獎金的base這告訴我們最重要的事就是『要記得留下紅包錢』

3. 績效獎金: 台灣年終獎金基本上就是績效獎金,台灣會承諾一年保證XX個月,減去12個月薪資的數字就是年終了;我在這拿到的package是用target bonus的方式:年薪(13薪或12)xx%。這個比例是事前規範的,而且是依職級不同的,一般來說處長以上是至少30%,經理級是至少20%。也就是說公司保證: 如果KPI達標就會給予該設定比例的績效獎金,這個比例依表現可以高達原本同意的2倍左右;若是超標當然也會有相對應的獎勵比例。另外,公司會依年度財報初版決定是否要增加一定比例的獎金,我任職這家就決定今年的比例再乘上一個參數 (當然是大於1),以獎勵員工2017年的努力。

整體來說,我覺得大陸的薪資結構和台灣相似,但是差異的確是有的。以我所在的產業而言,績效達標含年終在大陸可以拿到約15-18個月(資深處長以下),在台灣大概就14個月,如果是超標能有15-16個月算非常好。至於加薪比例,如果表現是被認為達標的前幾位或超標的,加薪比例和台灣差不多,至少10%以上;平均調薪約為5-7%。更不用說,專業人士的基本薪資都比台灣多很多
大陸所得稅很重而且一線城市的生活消費也比台北高有兩倍,所以如果不能談到一定水準的薪資,留在台灣的生活品質比較好。也許有人想說先過來占位子以後再跳,薪資可以就好。但是說實在的,一開始薪資談得不怎樣,以後要拉高也不容易,除非你有很傑出的表現;反而言之,傑出人才怎麼會談不到好薪水呢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